故宮博物院 院刊 2004年 第5期 总第115期 2011-10-05
古物陈列所的兴衰及其历史地位述评 (上)
段 勇
内容提要 成立于1941年且存在了34年的古物陈列所长期被人们忽视并淡忘。 它实际上是中国近代民主G命的光荣产物和反复辟D争的重要成果.曾占据今日故宮博物院的半壁江山.被誉为“民国成立后最有价值之建设”。它是紫禁城向博物馆转变的第一篇章.是中国第一家国立博物馆、宫廷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开创了中国近代博物馆发展史的新纪元.在世界宫廷类博物馆中占有特殊地位.在中国近代政治、社会、文化史上也具有较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古物陈列所 紫禁城 故宫 博物院 开放
一 欲说当时已惘然
人们通常把紫禁城的开放与故宫博物院的成立联系在一起。其实,1925年成立时的故宫博物院只包括紫禁城的后宫部分,而紫禁城的前朝部分从1914年起就相继辟为博物馆,并逐步对公众开放了,这就是古物陈列所。
从1914年正式开放到1948年最终并入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只存在了短短的34 年,但却开创了中国近现代博物馆发展的新纪元:它是中国第一座国立博物馆、第一座宮廷博物馆、第一座艺术博物馆,它曾占据今日故宫博物院的半壁江山,开创了中国国立博物馆的诸多“第一”。
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古物陈列所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淡忘。现在很少有资料提及它,即使提及,对其名称、建立时间、建立地点、管辖范围等方面,或寥寥数言,语焉不详,或似是而非,谬误杂出,甚至相互矛盾。
以笔者2003年5月13日在国际互联网上搜索“古物陈列所”的结果及手边部分资料为例(以下文中错误或不准确处以着重号标示一笔者注):
“故宫博物院”网站(http://www.dpm.org.cn)只有一句话介绍古物陈列所:“当时的Z府决定,将热河(承德)行宫和盛京(沈阳)故宫的文物移至故宫的‘前朝’部分,于1914年成立了‘古物陈列所’。”
故宫博物院自行印制的《故宫导游图》称:“根据《清室优待条件》,宫城前朝交付中华民国临时共和Z府,清室暂居内廷…… 1914年在前朝成立古物陈列所”。
故宫博物院自行设计印制的礼品袋上赫然印着“……1914年在午门前成立古物陈列所”。
台北故宫博物院网站(http://www.npm.gov.tw)有两处提到古物陈列所:
“民国三年(1914年)Z府在紫禁城南部的外廷设立古物陈列所,并将前清热河避暑山庄和沈阳故宫的文物拨交该所。” “民国成立后,清帝溥仪仍居宫中,划故宫前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予内务部,成立古物陈列所,并拨沈阳故宫及热河避暑山庄之文物,充实该所,俾得公开展览。”
作为合并了古物陈列所的故宫博物院对它的记载尚且如此简略甚至矛盾,其他记载的混乱程度可想而知。最普遍的错误是将前朝的三大殿甚至整个紫禁城视为古物陈列所成立时的所在地,更有甚者,一些记载还将古物陈列所改了名称、换了生日、挪了地方、变了范围。例如:
“新华网”(big5.xinhuanet.com):“紫禁城一分为二,‘外朝’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部收归民国政府,于1914年2月建立古物陈列所。”
“中国人”网站(http://www.chinaren.com):“北京的故宫,原名紫禁城,帝制覆灭后,于1914年辟为‘古物陈列所’。”
“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网站(http://www.nmch.gov.cn):“1914年在清宫前三殿建立的专门收藏陈列宫廷文物的‘ 北平古物陈列所’……”
“人民书城”网站(http://www.booker.com.cn):“清帝逊位后,清宫在沈阳(奉天)和承德(热河)两地的珍贵文物被民国政府收回,朱启钤出面与清宫交涉,将西华门内的武英殿辟为展室,向社会公众展出两地文物珍宝,起名‘文物陈列所’,当时,大匾就挂在西华门的门洞上方。”
“中国世界遗产网”(http://www.cnwh.org):“1912年将外朝辟为‘古物陈列所’。”
台湾的“博物馆学会”网站(http://www.cam.org.tw):“大陆博物馆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自1905年张謇创建第一所博物馆 —— 南通博物苑,和1912年成立北京古物陈列所以后,到1949年仅保留了21所博物馆。” “马金”网站(http://www.majin.cn.gs):“北洋政府于1924年成立了古物陈列所,将沈阳盛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的文物,迁运到古物陈列所展出。”
“游北京”网站(http://www.youbj.com):“北京市少年宫原为寿皇殿,是用来摆放清朝皇家先祖神像之地。民国时在此成立古物陈列所。”
“宜兴陶艺坊”网站(yixing.363.net):“北京故宫自1914年在午门前成立古物陈列所。”
“艺术新闻”网站(http://www.artnews.com.cn):“北京故宫古物陈列所成立之初,沈阳故宫归属北京故宫古物陈列所。”
在海内外一些与古物陈列所有关的论著中,也常常存在种种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记述。
例如:
包遵彭《中国博物馆史》将“古物陈列所”单列词条,称:“民国三年,内政B长朱启钤氏建议,将辽热行宫所藏各种彝器,辇而致之京师,设置于故宫外廷,是年十月正式成立;旋将文华、武英两殿,改为陈列室,后又建宝蕴楼,作为存储物品之用。”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1914年内务部制订的古物陈列章程17条与‘办事细则’,对博物馆的机构设置、人员分工、文物陈列及库房保管程序都有明确详尽的规定,加强了博物馆工作规范化程度。”②
单士元《我在故宫七十年》:“外朝宫殿本在民国四年袁世凯时代,内务总长朱启钤氏,由承德避暑山庄、奉天(沈阳清代未进关时的故宫)搬来文物二十多万件,成立了古物陈列所。”③
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两地二十多万件珍贵文物运到北京后,除在武英殿、 文华殿开辟展室外,还用美国退还庚款二十万元在武英殿以西的咸安宫旧基,建筑宝蕴楼库房,用来保存文物。”④
汪莱茵、陈伯霖《紫禁城 —— 红墙内的宫闱旧事》:“ 辛亥G命后1913年创办古物陈列所。”⑤
长期以来,我国文博界对古物陈列所的评价也是不太一致的。有的热烈推崇,例如:
钱桐:“古物陈列所于民国三年搬运沈阳故宫、热河行宫二处之古物陈列外廷,为民国成立后最有价值之建设。”⑥
罗耀枢:“古物陈列所,可以说是空前的开创的公开展览JI关……随后社稷坛改为中YANG公园,再随后北海也开放了,故宫也开放了,中NAN海也开放了,太庙也开放了,接二连三都开放了,那能说不归功于首创的老DA哥古物陈列所吗!”⑦
但上述二人均曾担任古物陈列所所长,因此难免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嫌疑。
另一方面,更多的人则对古物陈列所持保守评价甚至视而不见,例如:
蔡元培1921年在谈到当时的博物馆时说:“我们北京,有一个历史博物馆,但陈列品很少。其余还没有听到的。”⑧ 事实上当时的历史博物馆还处在筹备状态,而古物陈列所已成立7年。
马衡:“民国以前,无所谓博物馆,自民国二年政府将奉天、热河两行宫古物移运北京,陈列于武英、文华二殿,设古物陈列所,始具博物馆之雏形,此外大规模之博物馆,尚无闻焉。”⑨ 认为古物陈列所只是博物馆的雏形。
王宏钧肯定“古物陈列所代表了我国20世纪20年代博物馆的水平”,但仍认为国立历史博物馆为我国“第一个国立博物馆”⑩ 。
蔡元培是国立历史博物馆的倡立者,马衡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王宏钧也曾任中国历史博物馆(其前身即为国立历史博物馆)副馆长,他们的评价似乎都有可以商榷之处。
那么,还是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古物陈列所的创立和发展历程吧。
注释:
① 包遵彭:《中国博物馆史》,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64年台北。
②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第749 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
③ 单士元:《我在故宫七十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④ 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第8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⑤ 汪莱茵、陈伯霖:《紫禁城 — 红墙内的宫闱秘事》第74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
⑥ 《古物陈列所概略及所务工作情况的报告》(1932年),故宫藏《古物陈列所档案· 领导指导类》第6卷。
⑦ 罗耀枢:“在古物陈列所二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载于《古物陈列所二十周年纪念专刊》,1934年。
⑧ 蔡元培:《何谓文化》第491页,《蔡元培先生全集(续编)》,台湾商务印书馆,1991年。
⑨ 转引自那志良:《故宫四十年》第18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二版。
⑩ 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第79、8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修订本。
——————————————————————————————————
二 殊途同归博物院
戊戌变法以后,西方近代博物馆思想逐渐传入我国。为了开启民智,不少有识之士和进步团体都提出了仿效外国开办博物馆的主张,欧洲一些传教士也先后在我国部分城市开办了博物馆性质的机构。清朝末年,一些人士洞察世界潮流,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皇家博物馆的设想。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张謇《上南皮相国请京师建设帝室博览馆议》主张仿效日本帝室博览馆之制,“奏请皇太后、皇上颁赐内府所藏”并“谕令京内外大小臣工及世禄之家、嗜古之士进其所藏”,在京师设立帝室博览馆,并“可渐推行于各行省”。他还从建筑、陈列、管理、模型、采辑、表彰六个方面对博览馆的规划提出了具体建议① 。然而此议未被清朝皇室采纳。
1913年(民国二年)张謇再次提出:“自金、元都燕,迄于明、清,所谓三海、三殿、三所者,或沿旧制,或扩新规,宫苑森严,私于皇室。今国体变更,势须开放…则所谓为地兴事者,非改为博物苑、图书馆不可”,并建议“博物院宜北海。至图书馆,则昔之内阁国史馆、文华殿、太和殿 、武英殿 、方略馆,甍宇相望,地位横通足设,以兹清切之区,为图书之府”② 。
另一位较早提出用皇室收藏建立博物馆的是曾任清朝内务府盛京行宫总管的金梁,他在宣统二年(1910年)上折,“请查盛京大内尊藏宝物,即拟设博览馆”③ 。
民国建立后,金梁又先后至少三次向逊帝溥仪建议设立博览馆,如1921年“臣复创设馆之议,时与东西博古专家往还讨论,皆极赞许,并允助成,尤应提前速办,此保护宫廷之大略也。”④ 当然,金梁此时建议设立博览馆的出发点是保护逊清皇室的财产,以图将来复辟,这在他1924年连续给溥仪上的两道密折中反映尤为明显:
“臣意今日要事,以密图恢复为第一,恢复大计……一曰‘重保护’,保护办法,当分旧殿、古物二类:一、保古物,拟将宝物清理后,即请设皇室博览馆,移置尊藏,任人观览,并约东西各国博物馆借赠古物,联络办理,中外一家,古物公有,自可绝人干涉。一、保旧殿,拟即设博物馆于三殿,收回自办,三殿今成古迹,合保存古物古迹为一事,名正言顺,谁得觊觎?且此事既与友邦联络合办,遇有缓急,互相援助,即内廷安危,亦未尝不可倚以为重……尤有要者,事必出以镇静,不可稍露声色,务使他人观之,仅视为清财产、查古物,化国为家,已无远志,及是闲暇庶可徐图恢复。”⑤
“臣前请清查古物,设博物馆,此提倡文化;皆系无关政治,正可借以延揽人才,但请选派专员,先行筹议,好可分别征聘,不分中外新旧,引以为助,此中自大有作用,得人者昌,不可忽也。”⑥
另一方面,辛亥G命 胜利后,民国政府也立即将保护文物、成立博物馆提上了议事日程。
辛亥G命前后,政局混乱,社会动荡,各地盗卖文物、盗挖古墓的现象日渐猖獗,而且当时有不少日本和欧美的古玩商人“环我国门,搜求古物”,文物流失海外的情况十分严重。“前清内府,昔日所藏缛矣。一散于庚申,再散于庚子,永沦异域,至可唏也。兹所存者,仅奉天清宫及热河避暑山庄而已。”⑦
1912年(民国元年)5月23日公布的“国务院官制修正草案”设立内务总长,在国务总理以下各部总长中仅次于外交总长,位居第二位,同时公布的“内务部官制草案”第十条第六款明文规定:内务部礼俗司职掌“关于保存古物事项”⑧ 。
1912年(民国元年)10月1日《内务部为筹设古物保存所致大总统呈》:“查古物应归博物馆保存,以符名实。但博物馆尚未成立以先,所有古物,任其堆置,不免有散失之虞。拟请照司所拟,于京师设立古物保存所一处,另拟详章,派员经理。至各省设立分所之处,应从缓议。”⑨ 可见,当时还只是着眼于建立一个“古物保存所”,以收藏为主;但后来正式决定的却是成立“古物陈列所”,以展示为主。名称一变,性质迥异,博物馆呼之欲出。
早在同年7月,教育部已在国子监成立了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但进展缓慢,直到14年后的1926年才正式开馆。而几乎同时筹建的古物陈列所则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开放。这主要得益于两件大事的推动,一是1913年(民国二年)7月至1914年(民国三年)1月间发生的“盗卖热河避暑山庄前清古物案”,一是1914年(民国三年)社会各界的反复辟斗争。
在1913年7月热河都统熊希龄调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之后一段时间里,北京、上海、天津、承德等地的古玩市场纷纷出现来自承德避暑山庄的古物,有自称热河都统熊希龄的差役刘鼎卿、管账杨姓、幕府狄姓等人,对外宣称“热河清皇室宝器,一半归民国,一半归皇室,现在归彼出卖”,“此项卖价为在热河开办石油矿之用”,“热河宫内出来物品不少,系归官卖,好者运京,次者就地出售”云云,一时间买卖山庄文物几乎成为古玩行内尽人皆知的热门生意,引起社会各方严重关注。在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熊希龄奉总统袁世凯令,派政治会议委员许世英查办。案发后,“在热河承德县羁押者十七人,在京师警察厅羁押者九人”,多为北京、承德两地古玩店的老板和伙计。案犯供词中还牵涉到熊希龄本人,“京中本行人亦传说熊都统回京带来货物八十箱,卖银三十万两”⑩ 。熊希龄为表清白,给袁世凯写信,要求将羁押在承德的有关案犯解京备质,但许世英却暗中致函当地官员“令勿诛求”。最终以在北京等地追回被盗漆木器、织绣品、玉器、瓷器等229件草草结案,熊希龄旋即去职改任参政。而根据美籍人士福开森后来的回忆,熊希龄实为古物陈列所的创始人之一:“此殿(指文华殿-笔者注)陈列之书画,系自热河、奉天两行宫运来,时在民国二三年间,董其事者为热河都统熊君秉三,及内务部总长朱君桂莘二人。”⑾ 整个案情扑朔迷离,但此案却直接促使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推动当局与逊清皇室协商,将承德避暑山庄和沈阳故宫遗留文物“由民国政府备价收归国有”⑿ ,并运京保存、展出。
1913年10月,民国政府内务部派杨乃庚等人会同逊清皇室内务府人员前往承德,在都统姜桂题协助下,先设立起运陈设处,将行宫及各园林陈设品集中,然后由滦河水路运到滦州,再转乘火车运京。“一切手续,极为繁杂…起运路程,亦颇费周折”⒀ ,从1913年11月18日至1914年10月28日,费时一年,分七次将1949箱又1877件共计119500余件家具、陈设、铜器、玉器、书画、钟表、书籍、毡毯及其他杂物(其中还包括43只活鹿)运到北京,“均告无恙”。
1914年(民国三年)1月,内务部派治格等人会同内务府人员前往沈阳,在都督张锡銮的协助下,从1月23日至3月24日,分六次将1201箱共114600余件铜器、瓷器、书画、书籍、珠宝、文房用品等运到北京。因有承德运送的经验,且专门带了北京奇宝斋古玩铺的10名工人一起前往负责包装古物,故此行相对顺利。
经民国政府与逊清皇室双方“约同古玩商家逐件审定,折中估价”,两地运京文物共值3511476元,“当未付价之前,这些古物暂作皇室出借民国之用”⒁ 。
与“盗卖热河避暑山庄前清古物案”几乎同时,在北京等地突然刮起了一股复辟之风。
民国建立后,前清皇室一度惶惶不可终日。当初《清室优待条件》第三款规定:“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1913年初,袁世凯请隆裕太后遵守清室优待条件中第三款的规定,请清室离开紫禁城,移居颐和园。这在紫禁城中引起了一片恐慌。”⒂逊清皇室方面以颐和园围墙太矮不安全为由拖延搬迁,袁世凯于是下令把颐和园的围墙一律加高数尺。
然而,到了“民国二年的新年,气氛开始有了变化”⒃ 。首先是民国政府派代表向逊帝溥仪拜年,“到民国三年,就有人称这年为复辟年了。孤臣孽子感到兴奋的事情越来越多:袁世凯祀孔,采用三卿士大夫的官秩,设立清史馆,擢用前清旧臣……劳乃宣在青岛写出了正续《共和解》,公然宣传应该‘还政于清’……还有一位在国史馆当协修的宋育仁,发表了还政于清的演讲,都一时传遍各地。据说在这个复辟年里,连四川一个绰号叫十三哥的土匪也穿上清朝袍褂,坐上绿呢大轿,俨然以遗老自居,准备分享复辟果实了。”⒄ 一时复辟气氛四处弥漫,“国本动摇,人心疑惧”⒅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严重关切。至此,一位肃政史正式提请政府追查复辟谣言,得到一些将军和巡按使的支持,袁世凯也于11月23日发布命令,“申明紊乱国宪,即照内乱罪,从严惩办”⒆ ,并派遣内务总长朱启钤、司法总长章宗祥“与清皇室接洽,以遏乱源”⒇ 。经反复协商谈判,最终在《清室优待条件》基础上达成七条善后办法,明确规定“清皇室应尊重中华民国国家统治权”(21) ,并废除了逊清皇室的爵赏、刑罚等权力,“所有一切近于行使政权事项,一律停止”(22) 。此后,鼓吹“还政于清”的宋育仁被步军统领衙门递解回籍。整个社会的政治风向随之一变,“劝进文章和还政于清的言论都不见了”(23) ,民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复辟浪潮被成功击退。
虽然后来的事态发展证明袁世凯制止清室复辟只不过是为他本人“帝制自为”让路罢了,但在当时,连袁世凯的心腹冯国璋都被蒙在鼓里,以为袁是真心赞同共和。复杂的形势促使北洋政府接受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建议,将已收归民国的紫禁城前朝部分仿效外国先例改为博物馆,以绝逊清觊觎。
于是,在朱启钤的主导下,在张謇等人的呼吁下,在著名画家金城和福开森的参与谋划下,并“由美国退还庚款内拨给二十万元为开办费”(24) ,古物陈列所瓜熟蒂落,雄伟神秘的紫禁城从此开始向公众打开厚重的大门。
注释:
① 文化部文物局教育处、南开大学历史系编《博物馆学参考资料》(上、下),1986年6月。
②《国家博物院、图书馆规画条议》,载文化部文物局教育处、南开大学历史系编《博物馆学参考资料》(上、下),1986年6月。
③转引自吴瀛:《故宫博物院前后五年经过记》第51页至52页之间“插影之二十四”,故宫博物院1932年。
④转引自吴瀛:《故宫博物院前后五年经过记》第51页至52页之间“插影之二十四”,故宫博物院1932年。
⑤转引自吴瀛:《故宫博物院前后五年经过记》第51页至52页之间“插影之二十四”,故宫博物院1932年。
⑥转引自吴瀛:《故宫博物院前后五年经过记》第51页至52页之间“插影之二十四”,故宫博物院1932年。
⑦《国家博物院、图书馆规画条议》,文化部文物局教育处、南开大学历史系编《博物馆学参考资料》(上、下),1986年6月。
⑧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一)第4页、32页,江苏古籍出版社。
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第268页,江苏古籍出版社。
⑩以上分别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第212、213页,江苏古籍出版社。
⑾福开森:“在古物陈列所二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古物陈列所二十周年纪念专刊》。
⑿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第181页,淡泊、思齐译,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11月。
⒀《古物陈列所二十周年纪念专刊》第5页,北平古物陈列所1934年。
⒁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第181页,淡泊、思齐译,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11月。
⒂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第36页,淡泊、思齐译,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11月。
⒃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第88页,东方出版社1999年1月。
⒄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第92页,东方出版社1999年1月。
⒅“朱启钤关于整顿清室礼仪待遇令函”(1914年12月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一)第326-327页,江苏古籍出版社。
⒆“朱启钤关于整顿清室礼仪待遇令函”(1914年12月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一),江苏古籍出版社,第326-327页。
⒇“大总统府政事堂片交第七十二号”(1914年12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一)第326页,江苏古籍出版社。
(2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一)第328-331页,江苏古籍出版社。
(22) “朱启钤关于整顿清室礼仪待遇令函”(1914年12月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一)第326-327页,江苏古籍出版社。
(23)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第93页,东方出版社1999年1月。
(24)“古物陈列所概略及所务工作情况的报告”(1932年),故宫藏《古物陈列所档案·领导指导类》第6卷。
————————————————————————————————————
三 重门今始为民开
早在1901年,紫禁城曾经有过一次非正常“开放”的经历。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实行分区占领,联军司令部设在西苑(今中南海)仪銮殿,紫禁城周围先后由美国、俄罗斯、德国和日本军队驻守。各国士兵和商人纷纷进入神秘的紫禁城窥伺、偷盗甚至公开抢劫,以致“有屡报宫中之物为游客所携失之事”。于是,美、日两国军队指挥官 “反客为主”,制定了《游览紫禁城章程》8条,规定各国士兵和商人预先持该国指挥官的介绍信联系后,可于每周二、五上午10点至下午2点, 由午门进、神武门出,游览紫禁城。其中还专门规定“所有华人出宫禁者,应由把门美兵日兵认真搜检”① 。此《章程》从1901年初开始实行,至同年9月八国联军撤出北京前废止。
这次特殊的开放历时较短,且属于国难之中外力强加的开放,当然不能视为紫禁城开放之始。
紫禁城真正从皇家宫禁到博物院的开放过程是:
民国成立后,根据《清室优待条件》,逊清皇室“暂居宫禁”,让出中南海作为临时大总统的办公地,天安门以南也由民国政府接收,1913年(民国二年)1月1日开放东、西长安门,贯通了东西交通。此后社会各界不时有人呼吁政府尽快让清室履行《清室优待条件》第三款规定迁居颐和园。
1913年(民国二年)3月29日,隆裕太后去世。当初,1912年2月12日,正是由她颁布懿旨主持清帝逊位,因有“让国之德”而被誉为“女中尧舜”②
,所以民国政府特地为其举行国葬,在太和殿公祭三天。负责治丧事宜的是曾经扈从光绪皇帝祭社稷坛、当时担任民国政府交通总长的朱启钤。他与清室方面接触颇多,关系也较融洽。治丧期间,民国政府实际上已接管了紫禁城外朝部分区域。随后即由调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出面与清宫内务府交涉,将包括三大殿在内的紫禁城外朝正式收归民国政府管理。逊清皇室在面临按照《清室优待条件》第三款规定迁居颐和园的压力下,不得不同意将紫禁城前朝部分交给民国政府,换取继续“暂居”紫禁城后宫的默许。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在太和殿举行隆重仪式,正式宣誓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当时数百位中外来宾由西华门进入紫禁城观礼,仪式结束后在武英殿备有茶点招待来宾。但此后袁世凯并未在紫禁城内办公,仍将总统府设在中南海内的居仁堂、丰泽园。紫禁城前朝从此由民国政府内务部管理。但清室仍占用部分附属建筑,拖延腾迁。
在1913年12月24日颁布的《古物陈列所章程》中只笼统地规定“古物陈列所掌握关于古物保管事项,隶属于内务部”③ ,并未明确古物陈列所的地点、范围。古物陈列所筹备处1914年1月12日呈报内务部:“委办理古物陈列所,亟须设置筹备处,拟借武英殿西配殿之北二间作为办公地点,业经两翼护军管理处函准拨借,于上年十二月三十日迁入办公。”④ 因此,这最初的办公地点还属于借用。
1914年2月4日启用“内务部古物陈列所之章”,正式公告成立。
1914年2、3月间将沈阳故宫运来的部分文物存放在文华殿。文华殿存满后,文物仍源源不断运来,因此古物陈列所急请内务部催促清室内务府尽快腾让昭德门和体仁阁两侧配房以及太和殿两腋间,以便存放运京文物。
1914年3月至11月,由德国的罗克格公司设计施工,将武英殿、敬思殿改建为陈列室,并建过廊将两殿连接成工字形。
1914年10月11日前后,古物陈列所正式对外开放。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空前的盛事。当时的古物陈列所只有武英殿一处展室,因此有时也用武英殿直接代称古物陈列所。
不过,古物陈列所的开放似乎并未像11年后设于后宫的故宫博物院开放时那样引起社会轰动,主要原因可能有四:
一、北洋政府比较低调地处理古物陈列所开放事宜,仅在“开幕之日备展览券分送各机关”⑤ ,并未大肆宣传,避免刺激仍居后宫的逊清皇室;而后来故宫博物院的成立属于先斩后奏,故广为宣传,以迫使北洋政府及清室遗老承认既成事实。
二、古物陈列所当时开放的区域只有武英殿一处,文华殿及三大殿等并未同时开放,热点不够,且以古物为中心,以致鲁迅1914年10月24日参观时感觉古物陈列所“殆如骨董店耳”⑥ ;而故宫博物院成立 时紧扣时代脉搏,举办康有为等致逊帝溥仪密谋复辟的信函展,还有清帝朱批谕旨、末代帝后照片等展览,故观者蜂拥。
三、古物陈列所门票价格偏高,普通百姓难以问津;而故宫博物院为扩大影响,定价相对较低,开放初期还特地半价酬宾。
四、古物陈列所一开始定位有偏差,身处故宫,收藏展出皇室用品,却命名为“古物陈列所”,看不出与紫禁城有何关系;而后来的故宫博物院仅仅占据后宫却抢注了故宫“商标”,在普通民众心目中独霸了“紫禁城”的无形资产。
1914年6月至1915年6月,由国内广利、天合两家公司建筑宝蕴楼库房。宝蕴楼的建成,为将文华殿腾空改为展室创造了条件。
1915年6月至1916年10月,通过招投标由广利、天合两家承建文华殿改建工程,将文华殿、主敬殿改为陈列室并建过廊连接。此后文华殿作为古物陈列所的又一展室,亦对外开放。
当时三大殿尚不属于古物陈列所管辖。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在中南海居仁堂宣布复辟帝制,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拟将太和殿更名承运、 中和殿更名体元、 保和殿更名太极,并大肆修葺太和殿,准备次年 元旦正式登极,但后来在举国反对下被迫取消帝制,不久去世。应该是在此之后,三大殿才逐步移交给古物陈列所作库房使用,主要存放书籍。因此,1917年张勋复辟时,溥仪仓促之间只能不伦不类地在后宫接受朝贺。
随着古物陈列所的影响日渐扩大,且开放面积和陈列文物数量也大大增加,来古物陈列所参观的游客明显增多,其中外国游客占了很大比例。“1916年以后几年中,博物馆陈列的那些引人入胜的艺术品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的观众。”⑦ “本所对于外国人来所参观者亦特加优待,平时每遇外国游历团来所即于传心殿预备茶点接待并分布英文说明书俾以明了。”⑧
从1919年起,三大殿开始偶尔对外国贵宾开放或作为特殊活动场所。例如:1919年2月19日,瑞典驻华公使一行25人参观太和殿等处。1919年9月3日,美国美术陈列所(应即国家艺术馆)所长毕克博参观武英殿、文华殿及三大殿。1919年10月29日,日本贵族院议长德川公爵游览文华、武英、太和等殿。1921年2月25-27日,以总统为名誉会长、中外人士组成全国急赈大会,在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开赈灾游览会,募款赈灾。1922年3月1日法国霞飞元帅游览文华殿、武英殿及三大殿。
这些临时参观和特殊活动为三大殿的正式开放作了铺垫。
1923年却突然横生枝节,国会参、众两院提议将荒废已久的三大殿重加修葺,作为国会所在地,其理由一为防止复辟,二为保护古建。但被误传为要拆毁三大殿建设新式议院,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最终只得作罢。 1924年8月内务部报请总统批准筹备国立博古院,“拟将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及左右亭阁屋宇,文华、武英各殿,统为博古院地址,即就已有古物陈列所附设该院,所拟体制颇为隆重…惜为经费所限,未能如拟举办,遂至无形停顿”。⑨
在逊帝溥仪被逐出后宫、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物品、紫禁城全面开放几成定局的形势下,1925年8月18日古物陈列所呈报内务部,借故提出开放三大殿:“查本所存储各项物品,向在文华、武英两殿选择陈列,供人瞻览,酌收券价,藉以补助经费。近因整顿所务,月支日增,开支不敷甚巨,自非另筹办法扩充售券地点殊不足以增收入而资挹注。拟将向来不能陈列之重大物品分别在太和、中和、保和各殿布置陈列。谨规定三殿扩充售券及东西华门附售车辆入门券。”⑩ 至此水到渠成,三大殿正式对公众开放。
但是,可能由于当时只将三大殿作为陈列古物的展厅使用,内部陈设并非“金銮殿”原状,丧失了“猎奇”的价值,而所陈列物品的精美档次又不如文华殿和武英殿内的古物,因此,对于游客来说,当时三大殿的吸引力远逊于文华、武英两殿,出现了“武英、文华两殿游览券各售大洋一元;太和、中和、保和三殿游览券共售大洋五角”⑾ 的奇特现象。
而过高的票价也限制了普通百姓问津古物陈列所。当时古物陈列所“联合券”(即通票,可游览三大殿、文华殿、武英殿、城台等处)价格为二元三角。须知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二元大洋可买一袋44斤装的洋面。因票价偏高,有利可图,还出现了有人制作假门票牟利的现象,在1928年古物陈列所经费支出项目中就有“核销伪票”一项。
注释:
①转引自吴十洲:《紫禁城的黎明》,文物出版社,1998年。
②“朱启钤关于整顿清室礼仪待遇令函”(1914年12月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一)第326-327页,江苏古籍出版社。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第269页,江苏古籍出版社。
④“古物陈列所1914-1927年大事记”,故宫藏《古物陈列所档案·行政类》第39卷。
⑤故宫博物院藏《古物陈列所档案·开放参观类》第1卷,1914年11月。
⑥《鲁迅日记》(上卷)第11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
⑦ 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第180页,淡泊、思齐译,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11月。
⑧“古物陈列所概略及所务工作情况的报告”(1932年),故宫博物院藏《古物陈列所档案·领导指导类》第6卷。
⑨《古物陈列所二十周年纪念专刊》第10页, 北平古物陈列所1934年。
⑩“古物陈列所1914-1927年大事记”,故宫藏《古物陈列所档案·行政类》第39卷。
⑾“各门售券价目”,《古物陈列所游览指南》,古物陈列所,约1928年。